今日驚蟄,一年中最響亮的日子。
此時節,暖日融天,和風扇物。
經歷了一個漫長冬日,
萬物驚醒,草木發芽,積蓄一冬的力量,蓄力而發。
【驚蟄,啟蟄】
驚蟄,古稱“啟蟄”,是春天的第三個節氣,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二月節,萬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。是蟄蟲驚而出走矣。”
驚蟄,一年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時節,古人稱冬眠為“蟄”,到了農歷二月中旬這個時候,冬天蟄伏入土的昆蟲,在此時被雷聲驚醒,紛紛爬出地面。也因此人們愛說:“春雷響,萬物長”,“驚蟄節到聞雷響,震醒蟄伏越冬蟲”。 晉代詩人陶淵明詩中說:“促春遘時雨,始雷發東隅,眾蟄各潛駭,草木縱橫舒。”實際上,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,大地回春,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,“驚而出走”的原因。而“驚蟄”這兩個字,還包含更深層的涵義——當“蟄”則伏,當“驚”便起,人們也在中國的節氣中學會了順時而動、應勢而為。
【驚蟄三侯】
一候 | 桃始華,如果要選一種花代表春天,那一定是桃花。驚蟄之日,“桃始華”,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,就像春日在心中炸開的柔媚與繁盛,一切美好都奔赴而來。唐伯虎自號桃花庵主,一生癡愛桃花。每逢春日,他便坐在桃花樹下喝酒,醉了倒睡在花中間。“半醒半醉日復日,花落花開年復年。”
二候 | 倉庚鳴,倉庚就是黃鸝,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,鳥出而鳴啼,皆是春暖花開的。
三候 | 鷹化為鳩,春氣溫和,連鷹都變得像布谷鳥一樣溫柔了。
唐詩有云:“微雨眾卉新,一雷驚蟄始。田家幾日閑,耕種從此起。”農諺也說:“過了驚蟄節,春耕不能歇”、“九盡楊花開,農活一齊來。”
驚蟄的到來意味著,農家的清閑日子到了頭,春耕開始了。一年中,最充滿希望的時節開始了,農民把“期待”播撒在廣闊大地上;蕭索的冬日,不出幾日就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春天。驚蟄時節萬物驚動,各逞天資,而此時,一年的工作也剛剛開始,蓄勢而來,一切都是努力奮斗的起點。
【驚蟄習俗】
驚蟄有“吃梨”的習俗,相傳晉商中有梁姓大戶,先祖發跡于販梨,雍正年間后輩走西口時正是驚蟄日,于是其父便拿了梨讓他出行之前先吃,說吃梨是為了不忘祖先因梨而發跡。之后走西口的人們也便仿效吃梨,取“梨”與“離”同音,意為“離家創業”,久而久之,山西甘肅—帶,便有驚蟄吃梨的習慣,人們用食物詮釋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為求一年順順利利,人們更是在驚蟄時節“驅蟲”去擾,中國南方因為氣候溫暖,對于驚雷之后各種蛇蟲鼠蟻蘇醒的感受則更直接。尤其在氣候比較炎熱的珠江三角洲一帶,驚蟄過后,因為天氣回暖很快,各種昆蟲等都變得活躍起來,其中不乏害蟲如蚊蟲蛇鼠一類。人們為驅滅它們,便點燃艾草在家中各處熏香。
【 驚蟄養生 】
起居養生:民間自古有“冷驚蟄,暖春分”之說,雖然大地回暖,但人體對于初春的寒冷還很難適應。雖有古人云,瘟疫始于大雪、發于冬至、生于小寒、長于大寒、盛于立春、弱于雨水、衰于驚蟄。但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冷暖變化,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。
驚蟄時節,萬物復蘇,春暖花開,風邪猖狂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,令五臟平和。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,陰血相對不足,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、萬物始生的特點,使自身的精神、情志、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,生機盎然。所以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,助益脾氣,令五臟和平。
驚蟄飲食:驚蟄時天氣雖然有所轉暖,但余寒未清,在飲食上宜多吃些溫熱的食物以御寒,紅棗粥適宜在此時節中補充,有補中益氣、健脾養胃、和五臟、通血脈、聰耳明目的功效。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、維生素的清淡食物,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。比如可多食菠菜、蘆薈、水蘿卜、苦瓜、木耳菜、芹菜、油菜、山藥、蓮子、銀耳等與肝相應的食物,助益脾胃雜糧粥最為適合,均衡營養的同時,減輕脾胃負擔,養護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