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 分 時 節
秋分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,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°,幾乎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晝夜幾乎等長。詩云:“平分秋色一輪滿,長伴云衢千里明。
”在古人眼中,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。實際上,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。
對于南方而言,往往是“熱至秋分,冷至春分”。北方一些地區在秋分時節已見初霜,“秋分前后有風霜”,“八月雁門開,雁兒腳下帶霜來”,所以古語說“秋分送霜,催衣添裝”。
秋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。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,忙活著不同的作物。古人說,“秋分放大田,寒露一掃光”,
“秋分種山嶺,寒露種平川”順應時令的播種,對于麥子的品質特別重要。我們的身體健康, 也與五谷是否應時有很大的關聯。
秋 分 三 候
一候雷始收聲丨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,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;
二候蟄蟲坯戶丨眾多小蟲感知到天氣的寒冷,開始在穴口用細土壘一小高堰穴藏起來了;
三候水始涸丨涸是干竭,春夏水長,到秋冬干涸。
古人認為,行云布雨的龍“春分登天,秋分潛淵”,云和雨在秋分時節是迅速減少的。秋分后給人一種高峻渺遠的感覺,能見度通透、明凈、干爽。秋毫可以明察,
秋水能夠望穿,長空萬里,云無留痕。所謂秋高氣爽,因為溫度降下來了,于是氣爽;因為云量變得少了,于是秋高。使得即使有云,也大多是靈動的白云,淡遠而不沉悶。
秋 分 習 俗
祭月 | 秋分曾是傳統的“祭月節”。如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說?,F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“祭月節”而來。據考證,最初“祭月節”是定在“秋分”這一天,
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圓月。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。所以,后來就將“祭月節”由“秋分”調至中秋。
據史書記載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習俗。
吃秋菜|“秋菜”是一種野莧菜,鄉人稱之為“秋碧蒿”。每逢秋分那天,鄉人一起去田野里采摘,多是嫩綠色的。采摘后會與魚片“滾湯”,名曰“秋湯”。民間相傳:“一碗秋湯,平安健康。
放風箏|秋分時節,天朗氣清,涼風習習,是放風箏的好時候。這一天,大人們會和小孩一起,放出各式各樣的風箏,現代的風箏和古代材質大有不同,
造型各異,有會飛的嫦娥、海底的神龍……在秋風里,人們肆意奔跑,一來二去,爭相比著誰的風箏放得更高更遠。
秋 分 養 生
秋分時節,氣溫下降,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受抑狀態,易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,情緒低落,伴隨皮膚緊繃、口唇干燥等“秋燥” 癥狀。
克服“悲秋”“秋燥”,生活起居要有規律,保證足夠的睡眠,同時注意飲食調養,多食谷物、蔬菜和水果,少食寒涼辛辣刺激之物。
另外,適當鍛煉,盡可能保持心態平和,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。
雪梨是對付秋燥的一種非常好的水果,直接吃或者榨汁都可以。中醫認為,梨有生津止渴、止咳化痰、清熱降火、養血生肌、潤肺去燥等功能,
最適宜于季秋食用。但是對于一小部分體質虛寒的人,直接吃雪梨容易產生腹脹、腹瀉等問題,可以采用雪梨燉冰糖的方式,去寒取其滋潤的效果。
秋分起,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涼爽的秋季,晝短夜長越來越明顯,晝夜溫差逐漸增大,且雨水開始頻繁,雨水量一般不會很大,但雨水的到來也會使天氣變得寒冷。
農諺說“一場秋雨一場寒,十場秋雨好穿棉”,因而要注意保暖,及時添秋衣。夜晚睡眠蓋好被子,小心腹部受涼。
秋天保養要滋陰防燥。在飲食上,可推行“早飯一碗粥、晚飯一碗湯”,飲食結構以清淡為主。百合味甘微苦,性平。有潤肺止咳,清心安神等功效,成為秋季食用之上品。
秋季食百合的最佳方式是煮粥,可與糯米制成百合粥,加入一點冰糖熬制,不僅清甜可口,還能安神,有助于睡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