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時節
立秋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,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:秋就是指暑去涼來。立秋時,北斗指向西南。從這一天起,天高氣爽,月明風清,氣溫也由最熱逐漸下降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立秋,七月節。 立字解見春。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斂也。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,秋天即將來臨。草木開始結果成熟,收穫的季節就要到了。從文字角度來看,“秋”字由禾與火字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
早在三千年前,古人就有“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”的儀式。周代,逢立秋那日,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,舉行祭祀儀式。漢代沿承此俗,祭祀祈福,慶祝豐收。
立秋三候
涼風至 | 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,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。
白露生 | 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。
寒蟬鳴 |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。
宋代詩人楊萬里在《立秋日聞蟬》中說到:“夜來一雨將秋至,今晚蟬聲始報秋。”雖然還乘著盛夏的余熱未消,人們常常能夠率先體驗到立秋前后天氣的差異,由潮熱到干爽的轉變。
立秋詩詞里,有一句“云天收夏色,木葉動秋聲”道出了立秋最美的變化。天上的云從夏時的積雨云變成天高云淡的卷云;梧桐樹每逢立秋必落葉,于是古人才講“一葉而知秋。”
立秋習俗
貼秋膘 |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“貼秋膘”一說 ,但“貼秋膘”要適度。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,食欲不振,不少人會瘦一些,因此有了“貼秋膘”的習俗。
值得注意的是,適當的“貼秋膘”有益于恢復體力,但是若貼補過分,相對運動不足,消耗熱量過低,則易導致“秋胖”。
啃秋 | 也稱“咬秋”,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,時逢立秋,將其咬住。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“咬秋”,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。
在浙江等地,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,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。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,全家圍著啃,就是啃秋了。
曬秋 | 在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,由于地勢復雜,村莊平地極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、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。
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,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“盛典”,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。
立秋時節
立秋后,天氣變得涼爽怡人的同時也開始變得比較干燥,再加上不穩定的氣溫,給人的身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。
另外,由于這個季節落葉紛飛,花木凋零,讓人往往會產生一種凄涼、苦悶之感。要克服悲秋情緒,應保持心情舒暢,因勢利導,宣泄積郁之情。
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,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。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、南瓜、蓮子、桂圓、黑芝麻、紅棗、核桃等。
患有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的人,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、山藥、扁豆等。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“秋燥癥”的氣候,應選用滋養潤燥、益中補氣的食品,這類食品有銀耳、百合等,可起到滋陰、潤肺、養胃、生津的補益作用。
亦可將陳皮、燕麥、山藥、蓮子熬制成粥喝,適當喝些能夠理氣健脾養胃。
立秋后盡量少吃蔥、姜、蒜、韭等辛味之品。中醫認為辛味通肺,可以助長肺氣,如果攝入過多辛味的食物,容易造成肺氣太盛,導致上火、便秘等秋燥癥狀。
《黃帝內經.素味》中指出:“肺主秋”、“肺收斂,急食酸以收之”,適當多食酸味果蔬,如蘋果、石榴、葡萄、柚子、檸檬、山楂等,可以收斂肺氣防秋燥。
